评级机构惠誉周三公布,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调整为负面,反映了中国公共财政前景面临的风险上升,并认为中国经济前景需应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惠誉指出,从评级角度来看,近年来高企的财政赤字和上升的政府债务侵蚀了财政缓冲。 「未来几年,财政政策在提振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助推作用可能增强,从而推动债务持续上行。名义增长放缓可能导致控制宏观经济高杠杆率的挑战加剧,并推高或有负债风险。」
但惠誉也将中国的信用评级定为「A+」,并指出「中国的评级受到其庞大而多元化的经济、相较同类评级国家依然稳健的GDP增长前景、在全球货物贸易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强劲的外部融资以及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等因素的支撑。」
然而中国在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财政挑战日益严峻以及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治理方面,得分低于A评级国家。
惠誉也预期,「因需兼顾经济增长目标,赤字率收窄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但支持中期财政改革的政策措施尚不明朗。」
「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部分政府下属城投企业再融资面临压力。」
「在去年一些债务负担较重的地区获准发行约1.4万亿元人民币的再融资债券,城投债务将直接纳入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
惠誉预期,政府一般性负债占GDP比率将维持上升趋势,2025年达到64.2%,至2028年将接近70%,高于上次授评时预测的略低于60%的水平。
对于惠誉的评级,中国财政部回应指出,「惠誉评级未能有效前瞻性反映财政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进而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正面作用。」
「2023年中国GDP增长5.2%,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今年设定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现实条件和发展需要,传递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政府维护良好主权信用的能力和决心也没有改变。」